翻页   夜间
聚缘文学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36章 晋江独家
 
盛氏企业离得不远。

盛爱龄当向导, 介绍着沿途的风景和地标建筑。

这一片很繁华,不是酒楼就是商铺,租金很贵。

盛氏企业在一栋写字楼里。

这是盛家的产业, 一层一层出租, 三层、四层做办公用途。新公司设在三楼, 一个写字间, 七八个平米,摆着桌椅、沙发、柜子,还有两盆绿植。

“看看怎么样?”盛爱龄揣着手,得意地问道。

“还不错。”

江黎明和田小苗考察了一下,就乘车离开了。

泰和公司主要经营贸易, 业务不常有, 有了就是一笔大买卖。由于工作的缘故, 不能随便出去乱跑,平日里由盛爱龄在这里办公,充一下人头。这是盛爱龄的父亲安排的,说不插手公司事务, 也不收取租金,基本上没什么成本。

回到办公室,田小苗跟江黎明碰了一下。

港岛很复杂,各路人马汇聚。

有本地土著, 有解放前跑过来的高官、富商,有内陆来的打工仔,还有偷渡过来的南亚人。贫富悬殊, 社会治安很差,尤其是棚户区和码头一带,经常砍砍杀杀。这时候, 经济还没起来,贫困人口占绝大多数,跟花城不可同日而语。

不过,作为自由港,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从内陆过来的富商们,带来了大笔资金和先进技术,围绕着运输业、制造业和商业贸易扑腾开了。电影工业也起步了,都是当年从沪上过来的班底,有导演、有明星、有制作。文化方面也有了发展,开了多间报馆,以娱乐、通俗文化为主,语不惊人死不休,颇有解放前沪上小报的风格。

在鱼龙混杂的环境里,各阶层心态很复杂。

有不问东西的,有跟港英政府勾结的,有心向大陆,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。像盛伯伯这样的,属于红色资本家,背靠内陆,经营得很好。

田小苗把自己收集的资料,一一分享。

江黎明很惊讶,不禁问道:“小苗,这是提前做的功课?”

“嗯。”田小苗未多加解释。

分享是出于信任。她相信江黎明,他们是一个团队,是并肩作战的同志。

作为驻外人员,江黎明和田小苗一个小组,他们主要收集信息,按照特殊路径传递回去。由于工作性质特殊,跟其他小组接触得不多。

相比起田小苗,江黎明的经验更丰富一些。

他跟小苗透露了一点,同在这栋楼里,人员来源不同,有外交部的,有国防的,还有安全局的。小组之间有协调,却相互不打听,分工也不同。他们俩隶属于外交部门,对接的却是总参某部。

田小苗心说,还真够复杂的。

按照后世了解到的,总参下属某部精英荟萃,业务能力超强,水平最高,是行业中最牛的。可想想自己半路出家,有滥竽充数之嫌。江黎明也好不到哪里去,学得是语言,除非经过特殊训练,不然,跟专业人士差远了。

田小苗和江黎明适应得很快。

不过一个星期,就把情况摸得七七八八。

工作配合得也很默契,每天把收集的信息汇总起来,挑重要的精简一下,按照轻重缓急发传真或加密发报回去。密码本分为两套,日常用的和紧急用的不同。这是出于安全考虑,防止电文被截获后,破译出来,继而影响到其他业务。当然,密码本的保管更重要,不能出现任何纰漏。

西山培训期间,田小苗学会了发报。虽然不是很熟练,可她进步很快。

拿江黎明的话说:“这很有隐蔽性,人家都是老手,通过发报频率就能识别出来。咱们笨手笨脚的,反倒迷惑人……”

田小苗心说,真是这样吗?启用他们一人,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?

由于工作缘故,江黎明和田小苗天天在一起,几乎形影不离。

可他们却很少谈论工作之外的事情。不管是大学期间的,还是京城那段日子,就像凭空消失了,谁都不曾提起。

这是出于纪律,而不是真的忘却了。

相反,越是不能提起,反而记得越清楚。

一连几个晚上,田小苗都做了梦。梦里,她回到沪上,见到了爹娘、五一、三子,还有冬子和梅子。可一会儿功夫,又去了京城,赶着汇报工作。

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。

田小苗觉得是不是压力太大了,做梦也乱糟糟的,没个逻辑。

来到港岛,吃住都在楼里,活动范围很狭窄。

赶上外事活动,田小苗跟江黎明没接到通知,自然不会露面,就像隐形人一般。跟京城比起来,是很乏味的,可这是工作需要。

不能整天闷在屋里,就在院里走走。

南方天气湿热,到处都是绿植。

田小苗和江黎明一起散步,打乒乓球。

这是国人最常见的运动,自从拿了世界冠军,就掀起了乒乓球热潮。后来,有了“乒乓外交”,跟包括米帝在内的西方国家展开交流,建立了某种联系。

电台消息最快,每天收听是必须的。

还有当地报纸,重点关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方面的。外文报纸也有收集,英国的,米国的,法国的,第一时间就能送到,比在内地方便得多。

这么一来,工作量很大,加班是难免的。

赶在周末,盛爱龄打电话过来,邀请小苗出去逛街。

可田小苗哪有空啊?只好推脱有事。

“小苗,你在忙什么啊?”盛爱龄忍不住打听道。

田小苗想编个理由,可实在是说不出口,就哼哼唧唧地挂了电话。

江黎明听见了,劝道:“小苗,出去走走,不然,会觉得我们很奇怪……”

田小苗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。

就给盛爱龄打过去,说:“爱龄,事情忙完了,出去逛逛……”

三个人难得逛街,自然很开心。

这里上层阶级说英语,中下层大多说粤语。盛爱龄领着逛的是繁华街区,偶尔听到一一个说方言的,多是北方来的。

盛爱龄说,有一个圈子只说沪语,顶顶高级,一般人还不接纳呢。

田小苗也有印象。五六十年代那批电影明星,大多来自沪上,把说沪语的传统发扬光大,一直延续到八十年代,从银幕上退下来为止。

这时候的港岛,基础教育不发达,文盲很多,底层民众多保留着家乡传统,对根的概念很浓厚。受殖民化影响严重的,反倒是中上阶层,跟洋人表着忠心,梦想着当上太平绅士。而来自北方的有钱人,组成了另一个圈子,既思念故乡,又带着一点敌视和怨恨,对内陆的感情很复杂。

工作之余,田小苗很关注内地的情况。

大大小小的事务多有了解。

到了五月十四号,田小苗早早地拧开了收音机,还冲着江黎明摆摆手。

她知道有一个重大消息,即将发布。

在遥远的西北沙漠,某靶场严阵以待。一架喷气式战略轰炸机,携带着一枚球形原子弹,进入靶区上空。一道强光闪过,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,震天巨响,戈壁滩上升起了一朵蘑菇云。经过雷达测算,爆破点距离靶心不过40米,投掷圆满成功。(注1)

新华社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发布了消息。

田小苗听着广播,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这是伟大的胜利,标志着我们真正具备了核反击能力,是尖端军事力量的体现。从“地爆”到“空爆”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,出乎所有国家的预料。

江黎明也激动得跳了起来。

他跟楼里的同志一起欢呼,庆祝这个伟大的日子。要想获得和平,手里就要有利器。跟强盗是没道理可讲的,让对方恐惧才是最好的办法。

田小苗想起了后世,一个超级大国的陨落。

作为一个大国,不管是放下武器也好,屈膝投降也罢,帝国主义都不会轻易放过,被肢解,被分割,这种图谋从未改变过。

核试验成功,举世瞩目。

很快,有生意上门了。中间人发来了信号,说有对装备感兴趣的。梁组长和乔同志亲自赶了过来,带着江黎明和田小苗前去洽谈。

事情很顺利,客户痛快地下了订单。

原来,这是上一回的客商介绍的,说装备很好,操作简单,价格便宜,很受欢迎。这位客户慕名而来,下单之后,就把定金存入了公司指定账户。

当然,协议上是零部件加工,跟公司经营范围相符。

梁组长和乔同志未做停留,就赶了回去。后续发货有专人负责,江黎明和田小苗无需出面,关注一下资金情况即可。

盛爱龄对泰和公司不了解。

只知道是个挂靠的,做一些转口贸易。父亲跟她说,不要打听那么多,她即便好奇,也忍住了。

田小苗的远行,没人晓得。

孙梅英还像往常那样,半个月写一封信。

小苗回信也很及时,一点也未起疑。

军校那边,柳冬生不方便写信,自然没什么疑问。柳冬梅倒是写了一封,可小苗一直未回信,还以为工作很忙,顾不上呢。

到了五月下旬,部队这边有了变化。

上面提倡官兵平等,决定取消军衔制。

这么一来,军服也跟着变了。不管是干部还是士兵,都是红色领章,草绿色军服,解放帽,红色帽徽。唯一的区别在口袋上,士兵是两个口袋,干部是四个口袋,多用了一尺布。

柳进原领了两套军服。

把带着肩章、帽徽的制服收起来,挂在壁柜的最里面。以后,没机会穿这个了,就留个纪念好了。同样束之高阁的,还有授勋时穿的大礼服,挂着大大小小的勋章,佩着金穗,亮闪闪的。

苏红霞摸了摸,说:“毛料厚厚的,质量真好。”

“是啊,这么多年了,一点都未变……”

柳进原也很感慨。

他想起了一九五五年隆重的授勋仪式。那段荣光已是过去,要更好的为人民服务,不能躺在功劳簿上,止步不前。

部队上的变化,田小苗也注意到了。

官兵平等,是人民军队的特色。军衔制的取消,搁在和平时期尚好,防止思想退化,防止搞官僚主义、搞特权。可等到打仗时,讲究的是服从命令,上下级指挥官穿得都一样,分不出彼此,哪个服从哪个?到时候,恐怕会出现问题。

军人讲究的是荣誉。

军衔制存在了上千年,自然有其道理。可特权阶层的出现,不但脱离了群众,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阻碍作用,想打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