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聚缘文学 > 年代文里不让我爹犯错误 > 第110章 晋江独家
 
“元旦”过后, 新的一年开始了。

全国各条战线上,依然是大干快上,热火朝天。

田小苗看着报纸, 听着广播。

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顺利截流了,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高压输电线路架通了,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掀起了技术革新运动,朝着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迈进。(注1)

激动人心的消息,不断传来。

可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。各条战线上汇集了这么多人,粮食消耗很大。而今年又是个灾年, 会进一步加剧粮食紧张问题。

现在不像后世,信息不是那么通畅。

地方上的情况一靠反馈,二靠实地调研。各省权力很大, 自己管自己, 上面出台的政策都不一定能落实下去, 下面的情况反馈自然很滞后。农村口粮紧张,可具体紧张到啥程度?省里若是瞒着,上面很难知晓。

田小苗担着心,却又无能为力。

这不是个人能改变的。就像是一道坎,必须迈过去。

转眼放了寒假。

老家来信了, 自然是报喜不报忧。

田老汉在信里说:“粮食够吃,不用挂念。钱和粮票都收到了, 以后不要再寄了, 给几个娃娃留着……”

田大旺挂念着家里,却没办法回去。

一个是工作忙, 另一个是为了省钱。拿田老汉的话说:“大老远的,跑回来做甚?不如把钱省下来,给娃娃们买吃的……”

孙梅英也脱不开身。

粮店里事务繁杂, 各种票券发下去,又回收上来。一笔一笔核对后,再送到印刷厂销毁,几乎天天加班。赶到“春节”前,副食品到货了,柜台前排起了长队,更是忙得焦头烂额。

这一忙,夜校补习也顾不上去了。

孙梅英下班回来,就往沙发上一歪,不想动弹。田小苗也不催促,还宽慰着:“娘,先省省力气,过了这一段再说。”

营养不够,要少活动。

夜校补习,田大旺也搁下了。

可吃了饭,还是跟梅英一起拿起了课本。

他们在卧室里自学,不敢打搅小苗。

小苗念高三了,时间宝贵。

田小苗忙着复习,也顾不上给爹娘补习了。自打放假,就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。五一也不敢乱跑乱动了,要节省体力。三子在托儿所,一回来就找吃的。

“姐姐,吃糖……”

田小苗取出糖罐,用小勺子挖一勺红糖,倒在纸上。

三子用小手托着,一点一点舔着吃。

五一也有一份,分量跟三子一样。

这是去年攒下的,一天吃一点,增加营养。孙梅英把权力下放给了小苗,让小苗掌管着。田小苗为了显示公平,都是等三子回来了,一起吃。

存货一天天减少,早晚会吃光的。

田大旺和孙梅英想了不少办法。

先是种菜,把阳台利用起来。韭菜、蒜苗、辣椒栽在盆子里,摆了一溜。看到家属院里有一块空地,种着花花草草,就觉得可惜。孙梅英想偷着撒一把菠菜种子,被田大旺拦住了。

“梅英,那是公家的地……”

言外之意,不能占公家的便宜。

孙梅英只好作罢。

院里人多眼杂,不能给大旺找事儿。可看到地闲着,不种点菜就着急。

要说,沪上气候湿润,种啥长啥。

不像老家那边,天寒地冻的,干旱少雨,啥都不好好长。

冬子和梅子放假了,也不怎么出门。

上高中后,冬子很用功,画画也停了。他把小苗当成榜样,使劲儿追赶。就像小苗在生日贺卡上写的那样: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。”

梅子上初三了,时间也抓得很紧。

跟小苗写信少了,可到了生日前夕,还是会收到贺卡。

冬子十六周岁,个子蹿到了一米七五,细条条的,像个竹竿子。饭量也特别大,一顿要吃三碗米饭。可油水少,饿得特别快,打篮球也不敢了,怕身子骨撑不住。

梅子也不拉手风琴了。那是个体力活儿,一通拉下来,累得两眼发黑。

这是缺乏营养。

按照口粮标准,高中生每月二十九斤,初中生二十六斤,比机关人员还要高。这是国家照顾,怕影响学生们的生长发育。

柳进原笑道:“冬子,敞开肚子吃,爹那一份均给你!”

冬子呲牙笑笑。

他早就超标了,把父亲和梅子的口粮都给吃了。

年关临近,军事学院也放假了。

柳进原本想回趟老家,柳老汉说啥也不答应。

“进原,娃娃还小,路上受罪,就不要来回跑了……”

柳进原怕给爹娘增加负担,只好打消了念头。

小梅快两岁了,还没见过爷爷奶奶呢。

苏红霞笑着说:“进原,等天暖和了,咱再回去……”

“好,那把这几个罐头寄回去……”

这是部队上发的福利,柳进原分成两份儿,给爹娘一份,岳父岳母一份。

虽然不多,是个心意。

冬子和梅子瞅瞅罐头,眼巴巴的。

柳进原笑道:“冬子,梅子,过两天还有呢!”

果然,除夕那天,后勤上送来了一个纸箱子。里面装着一斤猪肉,两斤鸡蛋,两条草鱼,还有一捆海带、五斤黄豆。

这是部队上自个儿生产的。

物资供应紧张,后勤上加大了投入,开垦荒地,种植水稻、蔬菜,还搭建了养猪场、养鸡场,挖了几个池塘,搞起了水产养殖。

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。

这是部队的光荣传统,既能减轻地方上的负担,又能改善生活。

各大军区都很有经验,沪上军分区也不例外。

基层连队驻扎在郊区,到处都是沟沟叉叉,芦苇荡,就把废地开垦出来,栽培了水稻,养了上千只鸭子。赶着过年,往城里运了两卡车。

柳进军和孙玉华分了一只鸭子,两斤咸鸭蛋。

“玉华,给梅英姐送几个过去……”

“好。”

按照人头数,孙玉华捡了五个咸鸭蛋,兜起来。进军外出学习两年,梅英姐没少帮忙。前几天还送过来一包红糖,让娃娃们沏茶喝。

两家联系不断,即便是最困难的时候。

去年秋天,柳进军从军校毕业了。

他又回到了警卫营,担着营长,负责军区首长的保卫工作。本来,他做好了下基层的准备,可首长点了将,说:“柳进军同志业务过硬,对大院也熟悉……”

柳进军留在了机关大院,孙玉华很开心。

分开这两年,可把她给忙坏了。

凯凯马上就六岁了,跃跃也两岁半了,虽然有托儿所,可还是操不完的心。

孙玉华抽空去了孙梅英家。

孙梅英切了一片咸肉,又割了一把韭菜,让孙玉华带回去,尝尝鲜儿。想着前几年的热闹,不禁感叹道:“要是柳大哥回来过年就好了……”

“是啊,等困难过去了,咱们去金陵城……”

孙梅英和孙玉华说着话儿。

田小苗听见了,也朝金陵城的方向望了望。

“春节”就这么过去了。

春天随之而来。

迎春花开了,柳树发出了新芽。

在农村,这是青黄不接的时节。好在田野里,野菜冒出来了,一丛一丛的。

社员们挎着篮子,下地挖野菜。

荠荠菜、灰灰菜,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。洗干净了,焯一下水,用盐拌一拌就能吃。或者掺一点玉米面,上锅蒸着吃,可扛事了。

今年春天,日子不好过。

搁在往年,农户家里多少会存点粮食,粗粮、细粮搭配着,熬过春荒。可搞公共食堂后,都大手大脚的,吃到肚子里去了,没了细水长流的概念。结果,赶上粮食减产,没了结余。

吃惯了好的,换成赖的,谁也不干啊。尤其是一些富农、中农,牢骚满腹。

靠山村这边还好,春天虽然来得晚,可有山货备着,熬过春天没问题。只是老人和娃娃们,天天吃这些,味同蜡嚼。

上面也察觉到了,出台了新政策。

要求在春耕前,把包工、包产、包成本的“三包”落实到生产队。(注2)

这是好事情,队里自个儿结算,跟高级社那会儿差不多。只要老天爷睁睁眼,风调雨顺地就好。

这时候,学校已经开学了。

文化界、教育界热闹起来。

第一批右派摘帽了,全国各地有二万多人回到了工作岗位上。这都是思想改造好的,本身也没啥大错误,就是管不住嘴瞎胡说。

搁在以往,田小苗还有点同情。

在社会士义改造时期,资产阶级跟无产阶级是对立的,都想争夺话语权。一些小知识分子,从自身利益出发,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说话,当然要改造思想了。

这是时代使然,世界大环境都是如此。

我国采取的是较为温和的方式,通过劳动锻炼,接触劳苦大众,继而改造思想,成为人民的一员。而很多国家采取的是非常手段。

可看到后世公知们跳脚,就同情不起来了。

就是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,握着笔杆子,半真半假地编故事,把悲情放大一百倍,哭天喊地的,甚至把个人经历上升到民族的角度。

大的方向不看,大的成就视而不见,只看自己的。

不就是下乡劳动锻炼吗?农民兄弟能干,你为什么不能干?难道你吃的粮食,是凭空冒出来的?就这还是没改造好,阴阳怪气的,还想像过去那样,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?

几千年来,士大夫阶层高高在上,跟底层是脱离的。

他们读书识字,掌握着话语权。而骨子里又是自私的,软弱的,既没有又没有无产者的勇敢,又没有科学家的奉献精神。

社会士义打破了这一切。要大规模扫盲,要普及大众文化,要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,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。

相比起文人小知识分子,科学家备受尊崇。

四月里,我国自行设计、自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“东风号”下水了。(注3)

这很了不起,在国际上都是先进水平。

张鸿博也参与了研制。自打回国,就在造船厂潜心钻研。他所在的攻关小组,克服了重重困难,终于研制成功了。

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,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群众奋斗的结果。

听到消息,徐立方和赵国江很兴奋。

围绕着造船厂,海外前后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特务,都逐一落网。

田小苗自然注意到了。

这就是工程师的伟大,而她只能当个小文人。

这就是文科的局限性。

后世有一种错觉,总以为改开前三十年“闭关锁国”,不做对外贸易?殊不知广交会每年都开,外商客户不少。海外敌对势力一直在卡脖子,可通过港岛这个通道,进口和出口贸易风声水起。出口矿产资源、手工艺品,换取外汇,用来采购先进设备。

现在,国家遇到了困难,可终究会过去的。

在最艰苦的年代,也从来没有放弃希望。

作者有话要说:  ==================

注1: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1960年建设成就的相关内容。

注2:参考百科知识中关于农村的相关政策。

注3:引用了百科知识中关于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的相关内容。

昨天太晚了,没更新

今天补上~

_: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