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聚缘文学 > 短跑:这位冠军有点怪 > 288.第280章 Be The Greatest!
 
第280章 Be The Greatest!

时间在悄然之间飞速流逝,转眼间便来到了圣诞节前夕。

位于佛罗里达州布雷丹顿的IMG学院里,中国男子短跑队的冬季集训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。

冬训虽然讲究一个“量”的积累,但在雷诺的总揽下,队员们每天真正放在训练上的时间只有不到3小时。

如果放在国内,很多省级田径队的训练一天很有可能在5个小时以上,但实际上这其中有很多训练内容都是无用功的,属于“无效训练”。

想要使运动员获得提升,突破原有的桎梏,训练的内容就必须更加专业化、集中化。

训练有两大板块:健身房与室外。

健身房的训练其实就是力量训练,这方面黎庆本身就已经相当专业了,他为队员们设计的力量训练内容雷诺也找不出什么毛病,只是在训练过程中对队员们的了解不断深入后,针对队员们的体质特点略微修改了一些训练细节。

比如针对文浩想要进行全方位技术改进的目标,就重点设计了强化足踝刚性的力量训练内容,否则若是没有一个足够强悍的脚踝,是绝不足以支撑他掌握更强的技术跑进9秒70的。

胡恺的力量训练内容很难再奔着提升的目标去设计了,因为他在队中的年龄最大,数年间经历过多次大大小小的伤病,所以黎庆认为只需维持07赛季的强度即可。

劳毅的背肌力量较弱,在跑动过程中背部无法有效舒展开来,始终会有一种“弓着腰跑”的状态,因此他的力量课中会额外着重背部肌群的强化。

章培萌、苏炳天和梁佳宏三人,他们则不像劳毅那样有着需要特别针对强化的“弱点”,换而言之就是他们的身体静态天赋相对较均衡一些。

由于接下来队员们的技术改进目标是【前侧技术】,所以过去很多针对小腿肌群的力量训练都被取消了,转而添加了很多大腿肌群(尤其是后侧腘绳肌)和臀肌的强化训练。

过去中国的短跑技术理念更侧重于后侧技术,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跑动过程中进行充分蹬伸、后撩和腾空,以此来获得更大的步幅。

但实际上,很多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在未能完成理论革新的前提下,意识到了过多的后撩和腾空虽然能够得到大步幅,但如此一来必然会极大的影响步频,严重拖累水平的进步。

所以哪怕连【前侧技术】的概念都不慎理解,甚至完全没接触过【前侧力学】,这些教练员和运动员也会意识到太过侧重【后侧技术】的弊端,转而有意识的进行初步的【前侧技术】探索。

过去偏向后侧的技术,要求运动员的前摆腿落地要“软”且小腿要“内折”,也就是落地时小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(前进方向)需要明显小于90度。

而现在的【前侧技术】,要求运动员的小腿要“像杆子一样戳下去”,也就是前摆腿膝关节在脚落地的一瞬间几乎不弯曲,小腿与地面形成的夹角要尽可能与地面保持垂直的状态。

在这样的发力模式下,运动员在奔跑过程中的主要前进“动力”,就不再是位于身体重心后侧的“蹬伸”,而是位于身体重心前侧的“下压”“扒地”。

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进行了美式训练的精英级短跑运动员,他们的小腿往往如萝卜一样又细又长,而中国运动员往往又粗又壮的缘故,因为【前侧技术】中小腿是不发力的。

(图:拥有“销魂”小腿的肖恩·克劳福德)

所以可预见的是,未来短跑队的小伙子们都会如文浩一样,一个个纷纷进化出性感的翘臀。

不过这个过程会相对比较漫长,因为除了胡恺之外,他们当中最大的劳毅明年也才23岁而已,之前黎庆虽然也为他们纠正了训练方向,但这个积累的过程毕竟还是太短了。

力量的积累是无法一蹴而就的,想要在力量素质上向世界顶级水平看齐,他们至少要经过2~3年的“量”的积累,才能达到“质”的转变。

任何一项运动,【力量】都是绝对的基础,因为所有的技术动作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力量素质才能够得以施展。

文浩也是因为有着系统存在,可以消耗潜能值进行加点直接提升身体属性,跳过了很大一部分“量”的积累过程,再加上掌握了相对更加先进的跑动技术,所以进步速度才能如此飞快的。

如果没有系统的存在,哪怕他本身就具备国际健将级乃至世界级的天赋,现在的实力最多也就是和章培萌、苏炳天相当而已。

室外的训练内容则更加丰富。

通常在一周当中,文浩仅有两天会在赛道上训练,还有两天在草地上,一天在泳池里。

一般每次室外训练课会持续1小时45分钟,并且因为他有计划要参加室内赛季,所以训练计划都会模仿赛季中的节奏展开,其中最重要的赛道训练将在周二和周四进行。

周一:草地节奏跑、负重跑;

周二:赛道速度训练(起跑训练,以及30~80米的途中跑);

周三:泳池里的低强度训练(水中阻力跑、短距离游泳和长距离有氧);

周四:赛道不同距离的混合训练(100米~400米速耐);

周五:60米和80米极速针对训练,强度和组数取决于当日身体状况;

周六:竞赛(无比赛则改为泳池训练);

周日:休息。

IMG学院训练场,队员们集中在百米起跑区域。

他们现在进行的是起跑技术的改进,除了雷诺这位外教之外,拉尔夫·曼也参与了进来。

拉尔夫·曼的分工与雷诺不同,雷诺是中国田径协会的实聘外籍教练,并且还签署了为期两年的竞业协定,在柏林世锦赛结束之前他都需要对中国田径队履行责任。

拉尔夫·曼与中国田协则是合作关系,游离于教练团队之外,只负责理论上的指导,也没有什么竞业协定约束。

而他指导的“报酬”,便是可以自由收集队员们的训练数据。

此时雷诺正面向队员和两位教练分析着:“起跑技术当中最基础的便是起跑姿势,而起跑姿势又是必须依靠起跑器来进行设定的。”

“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专业短跑教练、运动员,都掌握了一种名为【躯干测量法】的起跑姿势设定,这种方法非常大众化,而且容易操作,因此具备普适性,所以能够广泛流传。”

“首先.”雷诺顿了一下,抓了苏炳天当壮丁。

“第一步,身体放松俯卧撑在地面上。”

“第二步,腰挺直,手臂、大腿垂于地面。”

“第三步,移动前置腿,使前置腿膝关节的高度接近小臂的三分之二处。”

“第四步,将后置腿稍微迁移进行调整,使身体保持舒适的状态。”

“第五步,使后置腿的大腿和小腿形成约120度的夹角,使前置腿的大腿和小腿形成约90度的夹角。”

“这样,经过这五个简单的步骤,一个适用于大众的、较为合适的起跑姿势就形成了。”

讲述完【躯干测量法】,雷诺并未有所停顿,因为这个方法对于精英级运动员来说显然是不过是基本操作而已。

“接下来我们讲一下进阶知识——躯干前倾角。”雷诺拍了拍苏炳天的肩膀,突然道了声:“Set!”

苏炳天脑子都还没反应过来呢,就在肌肉记忆的刺激下提腰抬臀,下意识摆出了起跑姿势。

“看吧,当运动员处在待定姿势时,躯干走向是处于水平线之上的,而当运动员处在准备姿势时,他们的躯干走向便会处于水平线之下,这就是——躯干前倾角。”

雷诺对拉尔夫·曼眼神示意了一下,后者面便站了出来,接过话题:

“三四个月前,我受国际田联的邀请参与了大阪世锦赛短跨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,刚好可以拿我自己分析出来的数据来作为参考。”

“其中,获得百米前三名的文、盖伊、鲍威尔,他们的躯干前倾角度分别是-13.6、-12.9和-17.1。”

“而获得4~8名的运动员,他们的躯干前倾角度则分别为-15.4、-17.8、-22.7、-21.2和-20.5。”

听完这一连串的数据,作为科研性教练的黎庆下意识问道:“所以这组数据是否可以说明,精英运动员的躯干前倾角度越小,则对于起跑的帮助越大呢?”

黎庆没有贸然将“躯干前倾角”与成绩进行挂钩,而是仅仅与对起跑的帮助进行联系,也算是比较严谨了。

但拉尔夫·曼的回答是摇头:“No。”

“因为我认为在决赛的这8名运动员中,起跑技术最为优秀是阿萨法·鲍威尔,并且生物力学分析中得出的每20米、每10米分段数据,也证明了这一点。”

“除了大阪世锦赛的数据之外,我还分析、搜集了许多美国、欧洲运动员的数据,最后总结出一个结论,那就是具备优秀起跑能力的精英级运动员,他们的躯干前倾角度都保持在-10至-20度的范围内。”

文浩若有所悟点了点头。

大阪世锦赛的男子百米决赛上,起跑能力最弱的选手便是第6名的马尔蒂纳,他是典型的后程速耐型。而他那达到了-22.7度的躯干前倾角也刚好印证了他的起跑为何偏弱。

当然,-22.7度的躯干前倾角未必是导致马尔蒂纳起跑偏弱的最主要原因。

生物力学当中有很多“普适性”原理,但由于每一个人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,因此任何技术性设定都只是为了达到一个“尽可能”的目标,普适性原理并不能成为绝对的“真理”。

但可以肯定的是,至少从拉尔夫·曼所分析、收集的大量数据来看,躯干前倾角保持在-10至-20度范围内的精英运动员,起前10米的起跑用时数据确实要好于其他精英运动员。

一句话——你可以不信,也可以质疑,但大数据给出的答案就摆在这。

讲完了起跑预备姿势时的躯干前倾角,拉尔夫·曼又细致耐心地讲了第一步、第二步、第三步的落地支撑阶段,精英运动员应将躯干前倾角保持在怎样一个合理的范围内。

“你们之前接触的起跑技术当中会有这么一个词——【三点一线】,也就是蹬离起跑器时所谓的肩、髋、踝三个点保持在一条直线上,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、模糊的说法。”

“而我要说的,是你们蹬离起跑器时后置腿的大腿和小腿所形成的夹角,这个角度我的建议是保持在145~155度之间,并且对于伱们这样的精英运动员而言,应该尽量避免这个角度过大。”

“作为一名短跑运动员,你的任何一项技术细节都应该只注重于一件事,那就是——这项技术能否帮助我跑得更快?”

“所以没有过于追求那最后10度,作为精英运动员,你们要做的应该是更加主动地将脚踝向前拉,这样既可以避免过度蹬伸而产生过多的腾空时间,又可以减少摆动腿在空中的摆动时间。”

从第一堂课开始,拉尔夫·曼博士就在不断地刷新队员乃至教练对于短跑的认知,哪怕是黎庆这个当下已经在国内被公认为权威级的短跑教练,也在此次冬训的过程中受益匪浅。

基于前世对于拉尔夫·曼的认知,文浩在技术改进的过程中从未表现出任何抵触情绪,每一项技术细节的改进都会遵循拉尔夫·曼的建议,并在雷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。

随着力量素质的逐渐提升,技术改进的不断深入,文浩也愈发的对前世苏炳天赴美集训后的那句话感同身受了。

“原来短跑是这样跑的。”

有了雷诺和拉尔夫·曼的帮助,文浩愈发对08年要面对的那位“大魔王”——尤塞恩·博尔特而感到兴奋了,心态也从过去的踌躇转向自信。

位面之子?

爷干的就是位面之子!

圣诞节当日中午12点,文浩的英文首专《Hall of Fame》的同名主打歌《Hall of Fame》正式于美国发行。

一如既往的,首周空降公告牌百强单曲榜冠军宝座,也就此成为了公告牌历史第二位拥有三首空冠歌曲的歌手(第一位是流行天后麦当娜·西科尼)。

单曲发行之后,《Hall of Fame》迅速火遍全美,并席卷亚欧。

美国各大媒体很快就汇聚佛罗里达的布雷丹顿,想要对文浩进行采访,但都被他婉拒了。

直到12月30日休息时,他才抽空接受了NBC体育的专访,对外公布了自己的2008室内赛事计划,并提及了自己的新专辑主打歌《Hall of Fame》。

“正如歌词中第一句【Yeah,you could be the greatest, you can be the best(你可以成为最伟大的人,你能做到最好)】想要表达的”

“中国有句古话叫【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】,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为【最伟大的歌手】,而且我自己也认为人对艺术的审美是主观的,我进行音乐创作也仅仅只是我热爱音乐,并不带着想要超越谁、击败谁的想法。”

“但是,在体育领域内、在田径领域内、在短跑领域内,我的目标非常明确,那就是——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短跑运动员、田径运动员、体育运动员!”

5月1日~7日起点有双倍月票活动

求个月票~

就算不给小宇投月票,大家也尽量在这七天里把月票投给喜欢的书哦

(本章完)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